文 馬小彬(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主任研究館員)
Royal Calligraphy-Poem of General Delengtai Reporting the Great Victory in Tong River was written at the moment shortly after Qing Emperor Jiaqing took over the reign. With the outbreak of White Lotus Rebellion in large scale, the Qing Dynasty entered the shifting phase from prosperity to decline. It is not only a poetry masterpiece that expresses the psychological world of Emperor Jiaqing in rule, but also boasts important calligraphy value and document value. And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t carried about how the army of the Qing Dynasty suppressed White Lotus are indeed files and documents with precious historical value.
《御筆德楞泰奏報潼河大捷詩》書寫時恰值嘉慶皇帝颙琰親政不久,白蓮教起義大規(guī)模爆發(fā),清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不僅是一篇展現(xiàn)嘉慶帝親政后內心世界不可多得的詩文佳作,而且具有極高的書法價值、文獻價值;其詩文本身所載清軍鎮(zhèn)壓白蓮教的史料,更是一份具有珍貴歷史價值的檔案文獻。
《御筆德楞泰奏報潼河大捷詩》(以下簡稱《大捷詩》),為清嘉慶帝御筆,作于嘉慶五年。是時,為嘉慶帝颙琰親政初期,朝廷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危機叢生。特別是嘉慶元年(1796年)爆發(fā)的川楚陜等五省白蓮教大暴動,歷時九年,清廷耗費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才平息了白蓮教起義。當獲清軍參贊德楞泰潼河大捷的報捷,嘉慶帝欣然親書,賜詩以誌慰,詳錄了清軍圍剿白蓮教戰(zhàn)役歷程,為世人留下了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大捷詩》是展現(xiàn)嘉慶帝親政后內心世界不可多得的詩文佳作,頗具書法價值、藝術價值;詩文所載清軍鎮(zhèn)壓白蓮教的內容詳盡,御筆中難覓,歷史價值珍貴。此件書寫背景,恰值嘉慶皇帝颙琰親政之初、白蓮教起義大爆發(fā)、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透過《大捷詩》這件書法作品,可以對其所見證的歷史史實以最好的詮釋和明證。
一、《大捷詩》書寫背景正值嘉慶帝親政初期的
關健時刻
乾隆六十年九月(1795年),乾隆帝在勤政殿召集王公大臣,開啟密緘,宣布立皇十五子永琰為太子,令將永琰之“永”字改為“顒”字。次年正月初一,乾隆帝主持隆重授受大典,在太和殿親授玉璽,頒昭天下。從此,清朝用新皇帝的年號紀年,改元嘉慶,乾隆帝改稱太上皇,名義上禪位,實際上仍保留最高決策權,明確要求嗣皇帝“以朕之心為心,以朕之政為政”,下旨宣布“凡軍國重務,用人行政大端,朕未至倦勤,不敢自逸”。從此,開始了清朝歷史上唯一的由八十六歲的太上皇訓政,三十歲的皇帝敬聆圣訓時期。
嘉慶帝(1760-1820)
御筆德楞泰奏報潼河大捷詩
水墨紙本 手卷
嘉慶五年(1800 年)作
出版:《瀚海十周年·書畫卷》,12-13頁,文物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著錄:1.《石渠寶笈三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合編》第9冊,第721頁,上海書店,1988年版。
?2.《御筆楞泰奏報潼河大捷詩(文)》收錄于《清颙琰(嘉慶)詩初集》第27卷。
簽條:御筆德楞泰奏報潼河大捷詩。
清宮玉質別子鐫:嘉慶御筆,德楞泰奏報潼河大捷詩。
引首28×75 cm
書法28×190 cm
嘉慶初年,禪位后的乾隆帝,初心不改,依然熱衷于各項祈雪、賜宴、祭天等活動,并重用權臣和珅。乾隆末期,清朝政治腐敗,國內矛盾日益激化,危機四起。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崩逝,嘉慶帝颙琰開始親政。嘉慶帝在位共二十五年(1796年-1820年),為清朝第七代君主,入關后的第五位皇帝。此時的清朝廷政綱敗壞,官吏敷衍塞責,因循怠惰;國家內亂風起,兵不堪用,民不聊生,百弊叢生。清朝今非昔比,由盛轉衰。如此情形下的嘉慶帝親政,步履格外艱難。
颙琰自小循規(guī)蹈矩,長相俊秀,深得乾隆帝喜愛,后被立為太子。在太上皇乾隆面前,他敬聆圣訓,韜光養(yǎng)晦,“沉默持重,喜怒不形”。面對權臣和珅小人得志,他也是心中有數(shù),絲毫不露鋒芒。嘉慶帝才智聰明,亦勤于政事;虛懷納柬,倡導節(jié)儉;對朝政官吏中“因循怠玩”的官場風氣,深惡痛絕,多次指斥,且告誡群臣“切勿尸祿保位,益增朕罪”。理政上,他曾整飭吏治,后因無徹底改革決心與魄力,而坐失良機。
嘉慶帝親政后所施的第一件大快人心之事為制裁和珅。和珅本為一位微不足道的官學生,靠服待皇帝和機敏承旨而發(fā)跡,可謂是清朝歷史上最大的政治暴發(fā)戶。他利用乾隆帝年事高,精力不濟,乘機濫權用事。除掌管吏部、刑部、戶部三庫、崇文門監(jiān)督等實權外,還伺機把持了軍機處,破壞了康雍帝時期建立的各地奏折密折陳奏皇帝制度。同時,設立了“副封關會軍機處”,要求各地直送皇帝的密奏須先交呈他過目。此種種行徑,架空了年邁的乾隆皇帝。他還利用審查貢品的權力,大肆侵吞、隨意截留內外大臣進獻皇帝的貢品,犯下件件欺君大罪。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駕崩當日,嘉慶在任命和珅總理乾隆帝葬儀、穩(wěn)住和珅的同時,加快處置和珅以及收攬皇權行動步伐。嘉慶帝通過加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下詔急調自己古文師傅、曾任兩廣總督、安徽巡撫朱珪火速赴京;授意給事中廣興彈劾和珅。初五日,針對和珅破壞軍機處和密折陳奏制度,嘉慶帝宣布“凡九卿科道有奏事之責者,于用人行政一切事宜,皆得封章密奏”。實為宣布廢除了副封呈送和珅的舊規(guī)。初八日,嘉慶帝召集群臣,宣讀乾隆遺詔,命令逮捕和珅,并革職下獄,查抄在京家產。同時正式下旨,恢復密折陳奏制度,派人接管被和珅家人及親信接管的要害部門。十一日,嘉慶帝向內閣宣布和珅罪狀。十八日,清廷宣布特賜和珅自盡。這一系列有力舉措,使嘉慶帝恢復了皇帝對軍機處控制,鞏固了皇權統(tǒng)治。
包首
清宮玉質別子
徳楞泰畫像
嘉慶四年(1799年),掌握了實權的嘉慶帝,鑒于朝廷“損下益上”,官員“因循怠玩”,嘉慶帝采取系列措施改革弊端,整飭吏治。對鎮(zhèn)壓白蓮教,嘉慶帝罷黜了和珅之時,也改變了鎮(zhèn)壓白蓮教軍務皆由和珅及其親信調度指揮的狀況。首先任用勒寶為經略大臣,節(jié)制川、楚、陜、甘、豫五省軍務。軍事上,嘉慶帝采納了勒寶建議行扎寨團練、安民散“賊”之策,請蠲免應征錢糧;撤換懲辦貪官;“堅壁清野”、“剿撫兼施”的策略實施收到成效。大展宏圖的親政時刻,天賜清軍大敗白蓮教的奏折,躊躇滿志的嘉慶帝欣然揮筆潑墨,寫下了《大捷詩》這不朽力作。
二、白蓮教反清起義是清廷面臨的最大內亂
嘉慶帝從嗣位的第一天起,即面對兵事、河漕、吏治三大困事。其中首推“兵事”,即湘黔苗民起義、川楚陜白蓮教、天理教起義、蔡牽、朱濆海上武裝斗爭。其中又以川楚陜白蓮教反清起義最令清廷頭疼。
白蓮教起義,亦稱“川楚教亂”,始于1795年,終于1804年,是四川、湖北、陜西、河南和甘肅邊境地區(qū)的白蓮教教徒反抗清廷的武裝起義。白蓮教為北宋時期開始流傳民間的秘密宗教。入清后,潛伏各地,曾經匿跡,其成員多為社會下層的窮苦群眾,后來白蓮教逐步發(fā)展成反清統(tǒng)治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強大武裝力量。
明末清初,多遭劫難的四川再歷張獻忠、吳三桂兵禍,經濟崩壞,百姓非死即逃,可謂“人煙斷絕千里”、“一望荒蕪”。為恢復經濟,清廷令南方各省移民四川,清代白蓮教及各分教也秘密結社進入四川、湖北、陜西三省交界的南巴老林地區(qū)。乾隆后期,“湖廣填四川”的大規(guī)模移民運動一度使慘遭兵禍、停滯的四川農業(yè)有所恢復,但是無力遏制從中央到地方的腐敗官僚體制下官吏差役對山民的壓榨盤剝。白蓮教起義頻發(fā),乾隆帝、嘉慶帝震怒,下旨嚴拿。清廷加大了對白蓮教的鎮(zhèn)壓,吏胥、差役借“邪教”之機的欺凌盤剝,致使山中的移民、流浪人群紛紛入教,以致反清力量日益擴大。而白蓮教及各分教教首為吸收更多教友,于教義中增加大量世俗內容,如“習其教者,有患相救,有難相死,不持一錢可周行天下”等。絕望中的川、楚、陜、甘、豫移民受白蓮教的影響和激勵,最終凝聚成一股股抗擊清廷統(tǒng)治強大武裝力量,譜寫了壯麗的抗清斗爭歷史畫卷。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隨著清軍大肆抓捕川、楚、陜等五省白蓮教各分教教首活動的加劇,直接引發(fā)了白蓮教武裝反清武裝斗爭大爆發(fā)。朝廷派八旗、綠營兵前去征剿,權臣和珅應合太上皇好吉利的心理,與前線將領串通作弊,假傳捷報,從昏聵的太上皇手中騙取賞賜。結果清剿勞師糜餉,多次貽誤戰(zhàn)機。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二,大限將至的太上皇乾隆帝寫下平生最后一首詩—《望捷詩》,表達了內心渴望圍剿白蓮教勝利的極度焦慮與牽掛:“三年師旅開,實數(shù)不應猜。邪教輕由誤,官軍剿復該。領兵數(shù)觀望,殘赤不勝災。執(zhí)訊速獲丑,都同道首來”。次日,太上皇就帶著“獲丑”的無限期盼,龍馭上賓了。這才有了嘉慶帝將鎮(zhèn)壓不力之責怪罪和珅的后話,即“詔以和珅壓閣軍報,欺罔擅專,致各路領兵大臣,恃有和珅蒙蔽,虛冒功級,坐糜軍餉,多不以實入奏”。
白蓮教大起義爆發(fā)于嘉慶初年(1795年),至嘉慶九年(1804年)九月結束,持續(xù)九年,席卷川、楚、陜、甘、豫五省廣大區(qū)域,白蓮教義軍所過嘉陵江,川西撼動;攻占樊城、宜昌,而漢江告急;攻長壽,重慶驚魂。清廷出動了京營及十六省的十萬大軍,耗費餉銀兩億兩之巨,提督、副將、參將以下有四百多人被殲。清軍雖勝,但從此元氣大傷,清康乾之盛世自此為分水嶺,江河日下,清朝始向沒落,中衰之勢已不可逆轉?!洞蠼菰姟氛鎸嵱涊d了清廷鎮(zhèn)壓川楚陜白蓮教起義經過,內容詳實,為研究白蓮教起義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三、《大捷詩》具有很高的“存史、資政、教化”的價值
首先,書法藝術價值十分珍貴。嘉慶五年,嘉慶帝當收到清軍參贊德楞泰奏報痛剿搶渡潼河義軍,生擒義軍2000余名、歿戮義軍首領十余名的捷報,欣喜之余,御筆親書,以詩配文,“詩以誌慰”?!队P德楞泰奏報潼河大捷詩》是嘉慶帝正值親政時期的一幅十分難得的作品,屬御筆上乘之作。嘉慶御筆于嘉慶五年庚申孟夏月上澣,該卷縱28cm,橫190cm,緙絲包首,并經《石渠三編》著錄,白玉別子上鐫“嘉慶御筆德楞泰奏報潼河大捷詩”銘。清代嘉慶帝長于楷書,得力于父皇嚴格的文化教育傳統(tǒng)??v觀嘉慶帝此幅,在書法風格上,嘉慶承父輩,其書法之用筆結體,都與乾隆帝非常類似,雖不如乾隆皇帝的瀟灑奔放,但此幅作品用筆沉穩(wěn)深厚嚴謹,結字方正平穩(wěn),一絲不茍,氣息森嚴,字體平穩(wěn)扎實,盡得唐人楷體之精髓,透出深厚的臨池功力。此外,詩詞森嚴內斂,飽墨淋漓,字里行間透出嘉慶身為皇室的深厚學養(yǎng)和王者之風,可謂是嘉慶盛年精整之作。
其次,此幅行文內容豐富,文學藝術價值極高。原文內容如下:
施甘洗甲。參贊德楞泰奏報,痛剿搶渡潼河賊匪,并生擒二千余名,解散難民二千余名,歿戮首逆頭目十余名,仍分路兜剿各情形,詩以誌慰。人君治民奉上天,民遭顛沛君何顏?川中邪教肆奔突,任性焚掠誠兇頑。嘉陵失守賊夜渡,裹脅啯匪不知數(shù);欲涉白水直趨甘,幸有雄師扼前路。川北竄匪自搶渡嘉陵江后,裹脅日眾,由劍州之元山場向彰明江油一帶西竄,是趨龍安赴白水江之路,其意欲與甘肅竄匪會合,幸德楞泰由廣元趕至,繞出江油之重華堰,箐林口扼據龍安之處要路,為迎剿之計。五日四戰(zhàn)陳(得俸)冉(添元)俘,石門寨破賊勢孤;追奔直抵潼河岸,滿望一鼓殲萑苻。德楞泰即次奏報,生擒首逆陳得俸、冉添元及偽總兵、偽元帥等,軍威大振。賊匪竄據劍州屬之石門寨。復經德楞泰督率鎮(zhèn)將,分路逼剿,攻破賊寨,生擒偽總兵李斌,并賊目十數(shù)名,賊勢渙散。德楞泰等跟蹤追剿賊匪,東阻嘉陵江,西阻潼河,實已自投絕地,冀可剋日殄除矣。詎料潼河船未撤,搶渡過涉任頂滅;余燼將熄又蔓延,即正刑誅儆昏劣。將軍奮勇急渡河,星夜追逐自太和;三隊虎旅齊效力,天戈所指摧群魔。四寨重圍立解散,民慶生全得免難;披覽封章慰實殷,叩感昊慈速戡亂。德楞泰督兵過河,由太和鎮(zhèn)星夜進發(fā),賊匪屯集蓬溪縣屬之新店子地方,又分赴成谷、太和、仁和、仁義四寨攻圍,經德楞泰分派將領三路齊進,先將新店子賊巣攻破,其救援四寨之將領等帶兵趕至成谷、太和,兩寨之圍立解,仁和、仁義兩寨賊匪先已聞風避遁,救出四寨百姓萬數(shù)千人,歡聲動地。此次計殲戮淹斃之賊幾及二千名,生擒二千余名,救出難民二千余名,殲斃首逆雷世旺,并傳教首孫老六及偽總兵王作唐等大小頭目十二名,渡河之賊可期迅速殄平。此實仰賴昊慈默佑,適當常雩齊戒之日,感恩祝吁倍深處切。四載黎元指受厄深,愿消劫運施甘霖;稍贖予罪成考志,益凜持盈保泰心”。嘉慶五年庚申孟夏月上澣御筆。
嘉慶帝朝服像
《大捷詩》中有引用大量的古文典故,展現(xiàn)出嘉慶帝儒雅高貴的文學修養(yǎng)及造詣。引首為嘉慶御筆書“施甘洗甲”四字?!跋醇住痹醋晕渫醴ゼq,相傳周武王出師時遇大雨,感動天地降惠雨,是蒼天為武王洗刷兵器。武王擒紂滅商,戰(zhàn)爭停息。嘉慶于引首處題寓上天加惠甘雨,洗凈甲兵,清軍大勝。詩的結尾句“稍贖予罪成考志,益凜持盈保泰心”中的“持盈保泰”,出處 《詩經·大雅·鳧鷖》小序:“太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特指在富貴極盛之時仍需謹慎為上,避災免禍,以保有原本的地位,充分體現(xiàn)嘉慶帝“守成”的執(zhí)政思想理念。
第三,是作可賞可讀,明者鑒之將不再局限于書法藝術的欣賞,而更可關注文字內容本身的文獻史料價值。
詩中以大、小楷,勾勒出了嘉慶四年至五年(1799-1800年)清軍平定白蓮教義軍中的蒼溪之戰(zhàn)、定遠夜渡嘉陵江戰(zhàn)役、江油馬蹄崗大戰(zhàn)、射洪潼河大捷的恢弘戰(zhàn)況。尤其是危機四伏的馬蹄崗、射洪潼河戰(zhàn)役,清軍皆反敗為勝,死而再生,成為爾后平定白蓮教戰(zhàn)事之轉折點。嘉慶帝對清軍殲滅、捕獲義軍及首領、解救百姓情況均一一娓娓道來,以小楷作詳載;對白蓮教義軍流動頑強作戰(zhàn),清軍一籌莫展的無奈,嘉慶帝先后歸罪并革職勒寶、賜死魁倫的情況也記載入詩,為后世留下了珍貴歷史資料。
全詩按戰(zhàn)事發(fā)展時序,用二十八句詩,一百九十六字,分述了嘉慶帝親政四年來,清軍圍剿白蓮教的多次戰(zhàn)役,以詩慰志,以詩明志,記述了治國安民的心路歷程。全詩表現(xiàn)了嘉慶帝渴望清軍大敗白蓮教的期許和取勝的贊賞,抒發(fā)了對庸官的憤恨和對英勇善戰(zhàn)將軍的贊美,表明其親政后力主整飭軍政吏治的信心與決心。
第一段“人君治民奉上天,民遭顛沛君何顏? 川中邪教肆奔突,任性焚掠誠兇頑”,抒發(fā)了作為國君,對白蓮教攻城掠地、肆虐百姓、動搖朝廷統(tǒng)治根基的焦慮與擔憂。
第二段“嘉陵失守賊夜渡,裹脅啯匪不知數(shù);欲涉白水直趨甘,幸有雄師扼前路。五日四戰(zhàn)陳冉俘,石門寨破賊勢孤;追奔直抵潼河岸,滿望一鼓殲萑苻。詎料潼河船未撤,搶渡過涉任頂滅”,回顧了嘉慶四年(1800年)正月十五日,白蓮教通江總號冉天元率各路義軍在定遠縣乘清軍官兵歡度元宵,疏于防守之際,強渡嘉陵江,突破重圍,進入川西的遂寧、西充、蓬溪活動的史實。隨后,再述了白蓮教教首冉天元、陳得俸、徐萬富會師,在江油馬蹄崗伏兵重圍清軍德楞泰,危機之時,恰值團練率鄉(xiāng)勇亂石擊義軍,冉天元因坐騎中箭被俘,清軍死里逃生,反敗為勝。射洪縣潼河之戰(zhàn),清軍將領魁倫因違背嚴守潼河之令,撤兵留船,被義軍智渡潼河,威逼川西重鎮(zhèn)成都,使嘉慶帝“滿望一鼓殲萑苻”的夙愿落空。這段詩詞真實紀錄嘉慶帝得知清軍圍剿白蓮教戰(zhàn)斗的勝利與失敗信息后,喜憂參半的情感起伏;有“嘉陵失守賊夜渡”的嘆息,有對白蓮教“欲涉白水直趨甘”擔憂;有對清軍“五日四戰(zhàn)陳冉俘,石門寨破賊勢孤” 的驚喜;更有“滿望一鼓殲萑苻。詎料潼河船未撤,搶渡過涉任頂滅”為清軍首領敷衍塞責的惋惜、痛恨。
《大捷詩》保留的大量戰(zhàn)況史料。例如嘉慶用小楷錄下了對戰(zhàn)況的描寫:“川北竄匪自搶渡嘉陵江后,裹脅日眾,由劍州之元山場向彰明江油一帶西竄。是趨龍安赴白水江之路,其意欲與甘肅竄匪會合。幸德楞泰由廣元帶兵趕至,繞出江油之重華堰菁林口,扼據龍安等處要路,為迎剿之計”。第三段“余盡將熄又蔓延,即正刑誅儆昏劣。將軍奮勇急渡河,星夜追逐自太和;三隊虎旅齊效力,天戈所指摧群魔。四寨重圍立解散,民慶生全得免難”。這八句記述了嘉慶帝義軍“剿而不死”的艱辛,講述了自己“即正刑誅儆昏劣”,即令四川總督魁倫自盡,重新起用勒寶為四川總督,德楞泰為成都將軍的由來。強軍舉措的實施,有效地控制了白蓮教武裝斗爭再次蔓延。詩中記載了在勒寶、德楞泰率領清軍所取得的多次戰(zhàn)役的勝利大加贊賞。第四段“披覽封章慰實殷,叩感昊慈速戡亂。四載黎元受厄深,愿消劫運施甘霖;稍贖予罪成考志,益凜持盈保泰心”。描述了嘉慶帝獲悉捷報的愉悅之情,抒發(fā)了對大敗白蓮教的贊許,表達了平息治亂后,作為國君在治國理政中,要常懷居安思危、韜光養(yǎng)晦之志。
《大捷詩》展現(xiàn)了嘉慶帝親政后,整飭軍政吏治、清剿白蓮教武裝起義的信心與決心。這首詩是作為以沉穩(wěn)守成的嘉慶帝眾多詩詞中最為大氣磅礴的詩中佳作,書法藝術價值、文學藝術價值、歷史文獻價值極高;作為歷史文獻,它也是研究清史、清軍戰(zhàn)史、白蓮教史的珍貴的人文歷史文獻。
勒寶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