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嘉德2019秋季拍賣會
大觀— 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古代
時間
11月19日(周二)18:30
地點
嘉德藝術中心B1層A廳
(北京市東城區(qū)王府井大街1號)
趙孟頫(1254-1322)
致郭右之二帖卷
手卷 水墨紙本
著錄:
1.《穰梨館過眼續(xù)錄》卷二,清·陸心源著,《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書》(39),第78-83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版。
2.《澄懷堂書畫目錄》(卷一),山本悌二郎著,第134-136頁,文求堂,1932年版。
3.《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肆),張珩著,第2274-2275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15年版。
4.《南雪齋藏真十二卷》,《叢帖目》(第二冊),容庚編,第812頁,中華書局,1981年版。
5.王連起《趙孟頫書畫真?zhèn)蔚蔫b考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第28頁,1996年5月。
出版:
1.《南雪齋藏真》,清·伍元蕙著,《廣州大典》總第388冊,子部藝術類·第四十七輯,第73-75頁,廣州出版社,2015年版。
2.《書苑》第六卷第四號,法書會,1916年4月版。(記其為“山本悌二郎藏”)
3.《書道》第六卷第二號,第3-4頁,(局部)泰東書道院出版部,1937年2月。
4.《書品》第七三號,特集·趙子昂尺牘,第2-8頁,東洋書道協會,1956年10月。
5.《中國宋元美術展目錄》,圖373,東京國立博物館,1961年4月。
6.《元·趙子昂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尺牘八首》,《書跡名品叢刊》第八三回配本,第31-40頁,二玄社,1970年4月版。
7.《西川寧著作集》第二卷,中國書法叢考·二,圖18、19,第238-254頁,二玄社,1991年7月。
8.《日中書法之傳承—謙慎書道會展70回紀念》,圖90第156-157頁,謙慎書道會,2008年3月。
9.陳永勝《趙孟頫致郭天錫<應酬失宜帖>考》,《書法》第54-57頁,2015年10月。
10.趙華《關于趙孟頫致郭天錫<應酬失宜帖>的幾點意見》,《書法》第57-59頁,2016年8月。
11.王連起《趙孟頫早期書札考》,《中國書法》(總329期),第98-101頁,2018年5月。
12.《中國書畫鑒定研究·王連起卷》(下),第467、474、475頁,2018年版。
13.《趙孟頫書畫全集》(第十卷),第6-7頁,故宮出版社,2017年。
展覽:
1.“中國宋元美術展”,東京國立博物館,1961年4月22日至1961年5月21日。
2.“日中書法之傳承—謙慎書道會展70回紀念”,東京美術俱樂部,2008年3月13日至2008年3月22日。
此卷凡二帖,名為《應酬失宜帖》和《奉別帖》,皆與右之(郭天錫)者。一通寫趙孟頫在元朝要員程文海來杭州征召隱逸時矛盾重重、進退兩難的復雜心理,以及朋友間在利益矛盾時他采取的果敢態(tài)度。另一通寫他對朋友經濟受困的關切與同情,和自己在京城獨處的孤獨。情緒激動,書法寫得波瀾起伏,跌宕恣肆。兩通書札,一通可見其早年師法古人的取向和功力,一通可見他直抒性靈的書道新境。
趙孟頫真跡流傳至今的稀如星鳳。他的《與郭右之二帖卷》,是流傳有緒備受學術界關注的名件。明代王惟儉、清代王鴻緒鑒藏并跋文于卷末;清代現于廣東,經伍元蕙、何昆玉和何瑗玉兄弟、陸心源和陸樹聲父子遞藏;咸豐年間曾刻入伍元蕙的《南雪齋藏真》中,并著錄于陸心源的《穰梨館過眼續(xù)錄》。近代流入日本,經澄懷堂山本悌二郎、知名書道家赤羽云庭舊藏,并經過多次出版與展覽。作為研究趙孟頫生平、交往、書風的重要文獻資料,多次被相關專家所引用。不論從史料價值與藝術價值看,都非常珍貴,極為難得。
趙孟頫《致郭右之二帖卷》辨讀
文/尹光華
在中國元代,趙孟頫是一個影響最為深廣的天才式文人。他是宋皇室后裔,從小受良好的文化道德教育。青年時代,就以多方面的學養(yǎng)與才藝受人瞻目,成為“吳興八俊”之首?!笆堑谝涣鞯恼渭?、經濟學家、文士、詩人、音樂家、書法家和畫家?!雹?/P>
他的書法,上追晉代,下及唐宋,無不泛瀾浸淫,廣取博采而自成大家。其友人元代書家鮮于樞曾說:“子昂篆、隸、正、行、草、顛草,俱為當代第一?!毙膼傉\服地甘居其后。他的畫,亦力糾南宋晚期畫壇流弊,主張復古,不落近習,更以書、詩入畫,終于風規(guī)自具,引領并拓展了文人畫一代新風。他人物、鞍馬、走獸、花鳥、蘭竹無不精妙,尤以山水畫造詣最為精湛。其畫風有三,一變易自董(源)巨(然),并因之影響造就了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zhèn))“元四大家”;一師承李(成)郭(熙),刪繁就簡,使之更具文人畫疏秀清曠的意趣。弟子唐棣、后進曹云西、朱德潤、陸廣、姚彥卿等都師事之,與黃、王、倪、吳形成了元代繪畫的二大主流。而他的第三種畫風,則是遠師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近取趙令穰、趙伯駒兄弟的青綠金碧山水,而繼之者寥寥,一時簡直可稱絕藝。
近代美國學者李鑄晉教授曾這樣評價趙孟頫:“他的天才,可與藝術界的偉人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和魯本斯相提并論②”可謂推崇之極。
趙孟頫一生勤于書畫創(chuàng)作,且一直受到歷代公私藏家的珍重愛護,作品存世量不算少。但大多已入藏世界各大博物館中,流傳于民間的屈指可數。他的《與郭右之二帖》卷,在晚清時曾刻入伍元蕙《南雪齋藏真帖》,并著錄于陸心源《穰梨館過眼續(xù)錄》及近人張蔥玉《木雁齋書畫鑒賞記》,一百年前便流入日本,近為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征得,終于一償宿愿,親見其神采風儀,自謂近年一大快事。
二帖皆紙本,前帖高16.1公分,長74.8公分。行草書三十二行。因起首有“奉別”二字,故著錄家皆稱之為《奉別帖》。其文為:孟頫再拜,右之二兄坐前:孟頫奉別以來,已復三年矣。夙興夜寐,無往而不在塵埃俗夢間,視故吾已無復存者。但羸得面皮皺折,筋骨衰敗而已。意謂吾右之優(yōu)游閭里中,峨冠博帶,與琴書為友朋,不使一毫塵事芥乎胸臆。靜中所得,便可與安期羨門同調。近忽得家下書,知右之因庫役事,被擾異常,家事亦大非昔比,今見挈家在苕玉兄處。令人惆悵無已!然時節(jié)如此,切不可動吾心,是有命焉。但安時處順,自可勝之耳。不肖一出之后,欲罷不能。每南望矯首,不覺涕淚之橫集。今秋累輩既歸,孑然一身在四千里外,僅有一小廝自隨,形影相吊,知復何時可以侍教耶?因黃簿便,草草奉狀,拜問起居,時中唯善自愛。拜意苕玉兄長及阿嫂,各請善保。不宣。十二月廿九日,孟頫再拜。
《奉別帖》騰躍樸厚,或行或草
在趙孟頫書法中極為少見
后一帖,亦紙本,高16.1公分,長38.8公分,楷行相間。因札中有“此番應酬失宜”句,各家著錄遂稱之為《應酬失宜帖》。全文為:孟頫拜覆,右之二兄坐前:孟頫早間承伯正傳道尊意,自知疊數干瀆為罪。擲還三物已領。但此番應酬失宜,遂有遠役之憂。即雖見爾辭之,尚未知得免否?若必遠行,將何以處之?憂煩不可言。奈何,奈何!外見伯正言及前此王維、蘭亭二卷,此乃他人不知兄所以相與之厚。故有此謗。今謹以歸還,使知孟頫亦非為利而然。示入幸也。專此代面。悶中作字,或直率告。不見罪。孟頫拜覆,二司戶位。
《應酬失宜帖》內容直見性情,書寫應規(guī)入矩
有至為重要的歷史價值與研究價值。
對于此二札的真?zhèn)?,從明萬歷王惟儉,到清初王鴻緒,國初張蔥玉及晚近的一些研究者意見都很一致,未見任何疑議。而關于受信人“右之二兄”,也都一致肯定其為元代著名鑒藏家郭天錫。因為在元代初期,與趙孟頫交往甚密的鑒藏家只有一個字“右之”的郭天錫。可惜的是,因為史傳失記,我們對郭天錫的行狀所知甚微。
徐邦達先生從郭氏藏畫的自題及友人跋語中考知他名天錫,字右之,又字祐之,號北山,山西大同人,曾為御史,僑寓杭州,蹴居“甘泉坊”,家有“快雪齋”,收藏法書名畫甚夥,與趙孟頫、霍肅、周密、鮮于樞、高克恭、喬簣成、李珩、鄧文原等友善。并活躍于江、浙一帶收藏家之間。據臺灣學者王德毅等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所引元代《至順鎮(zhèn)江志》,郭天錫自至元二十三年至二十九年曾任鎮(zhèn)江路判官。③但他至遲在至元二十二年(1285)甚至更早,便已出現在江浙收藏群中。④直到至元二十八、九年,他仍在江南定居。了解郭天錫定居江南的經歷,對我們考證趙孟頫《致郭右之二帖》卷的寫作歲月極有幫助。
當代學者對此卷前一札《奉別帖》書寫日期的考定意見相距不遠,基本定為趙孟頫自求外放,將赴濟南之前夕。而對于《應酬失宜帖》,則或定其為至元二十九年之初,⑤或認為此札必是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程文海奉旨江南搜訪遺佚,‘搜訪’到趙氏不得擺脫之際所書?!雹尬艺J為,不論從此札的書寫風格包括其落款習慣,及其內容透露的信息看,后一種意見才是正確的。
研究者認為,判斷書法的創(chuàng)作年代,主要依據是它的書寫的階段性特征。但對于信札而言,有時其敘述的事件及心緒往往是破解問題的關鍵。趙孟頫《應酬失宜帖》雖然未落年款,但它的書寫時間、地點恰恰可以從它的字里行間尋覓得出。
此信一開頭就說:“孟頫早間承伯正傳道尊意,自知疊數干瀆為罪。擲還三物已領?!薄霸玳g”是南方話,早晨的意思。全句意思是:郭右之請他們共同的熟人伯正在早晨傳話并帶東西給趙孟頫。趙告知已經收到,并對自己多次冒犯打擾(干瀆)表示道歉。所說擲還的“三物”,估計是趙孟頫委托郭右之代售的文物。(從周密《煙云過眼錄》可知,元代收藏家交換、買賣藏品十分活躍,轉手很快。臺北故宮藏趙孟頫《七札冊》就有二札談及“所發(fā)去物不審已得脫手未耶?急欲得鈔為用”云云)頻繁的往還,說明他們的友誼非淺,更說明他們住地相距不會太遠。如果真像有的學者認定此時趙孟頫正任職北京,那么他就不可能“疊數干瀆”頻頻去打擾郭右之;而郭右之也不可能在“早間”請友人傳話并“擲回三物”了。
此信接下去說:“此番應酬失宜,遂有遠役之憂。即雖見爾辭之,尚未知得免否?若必欲行,將何以處之?憂煩不可言?!睆拇硕问拙洹按朔瑧晔б恕笨?,郭右之是應該知道趙孟頫最近究竟遇到了什么麻煩事的。因為如果趙孟頫正在北京,郭、趙二人一南一北遠隔數千里,在沒有電話電訊的時代,趙孟頫信中僅用“此番應酬失宜”幾個字來敘述近期發(fā)生的一個事件,郭右之一定會摸不著頭腦的。光憑這幾個字,也證明他們來往密切,信息互通,有些彼此已經知道的事是毋用贅述的。
信末,趙孟頫因伯正的傳言,關于外界對他與郭右之二人藏品交流的某些非議作了辯解,說明外人并不知道他與郭右之“相與之厚”,這種交流并“非為利而然”。當場即將右軍蘭亭序及王維的一幅畫交伯正送還郭天錫。這再一次證明他與郭之間交往的密邇。
以上種種,足以證明趙孟頫當時并不在北京,而是仍閑居在浙江故鄉(xiāng)。了解這一點,亦了解了這封書札秀美的早期風格及其落款“孟”字上畫長下畫短的早期特點,對這封書札的書寫時間的判斷就有了切實的基礎。
趙孟頫的研究者都知道,他在三十三歲被征赴京之前一直活動于江南一帶,從未出過遠門。趙孟頫的此札中一再提到的“遠行”“遠役”,自然就是勢在必行的北京面圣事。研究者們也早就揭示過,1286年程文海奉旨到江南搜訪遺佚,他十分清楚關于前朝王孫趙孟頫的征召,對元世祖來說具有特殊的政治意義。不管這次搜訪是否有“強征”的意味,但就趙孟頫而言,他先已拒絕了夾谷之奇及杜道堅的推薦⑦,此頃對負有皇命的朝廷要員程文海的“約談”自然有了不同一般的精神壓力。他是長期受傳統(tǒng)文化與道德教育的儒者,救世濟民是他的人生理想,而入仕則是實現這種理想的重要途徑。趙孟頫自己就曾說過:“士少而學之于家,蓋亦欲出而用之于國,使圣賢之澤沛然及于天下,此學者之初心。⑧”但是,仕元便是“變節(jié)”,必定會受到自己良心的時時責備與親友們的白眼及歷史的責疑。因此可以不必計較程文海是否給趙氏施加過壓力,就趙孟頫而言,他本人已給自己制造了矛盾重重進退兩難的心理負擔。他是一個純粹的文人,絕非巧言令色的官場混混,(何況當時他還從未踏入官場)他不能也無法“堅拒”的心態(tài),必然失去了謝絕征召的從容和力度。于是“遠行”已在所難免,他因此心事重重,“憂煩不可言”。這種憂煩,說輕些,是這個從未出過遠門的宋王孫對千里跋涉的擔心;說重些,則是對新朝官宦生涯艱深莫測的恐懼。(作為“南人”,這種憂慮尤為正常)因之,他將這種不可避免的結果稱之為“遠役”。此后,他曾有詩句來描述第一次遠行的心理感受:“昔年東吳望幽燕,長路北走如登天?!倍@種處境與心境,正是確定此札寫作時間的最為重要的依據。
這通書札中,有二句話引起我的注意。趙孟頫把直面程文海時的應對失措寫作“應酬失宜”。“應酬”有平起平坐身份對等的意思。我初讀此札時曾為之莞爾,但轉念一想,與其說這是趙孟頫的虛榮,還不如說是舊王孫的一種尊嚴。另一處是趙孟頫為杜絕外間的流言,而歸還舊為郭右之的右軍蘭亭及王維的作品,目的是證明他“非為利而然”。王維作品與右軍蘭亭是郭右之先前贈予的?還是為報答趙孟頫多次幫他題跋藏品作酬謝而事后后悔了?我們已無法知曉。(札中在“歸還”二卷之后,接著說“悶中作字,或直率告,不見罪?!彼杂兄r言的原因可能就出在郭右之身上)但為了尊嚴,他毫不猶豫地將如此珍貴的古物立即送回,那種風神氣度,已躍然于紙墨之間了。我覺得這種長期養(yǎng)成的氣質,必然會流溢于他的形貌神采間。王連起先生曾抉出田師孟初次在元大都街上遇到趙孟頫,見他“神情簡遠,若神仙中人”便立即趨前問他:“君非子昂乎?”可見他風神氣度的超乎常人。而元世祖第一次召見他,亦立即從他的風儀神情中獲得好感與信任感。
而這種高貴的氣質,同樣融鑄于他的筆墨。趙孟頫藝術成熟期后的書法,雍容樸茂,氣象堂皇,自有一種高華的廟堂氣息與眾不同。他的畫,不論山水、人物、鞍馬、花鳥,都朗潤俊爽,格高韻雅。即使簡遠清淡的《雙松平遠圖》及多幅《古木竹石》,無不有從容沉著的氣概,而絕無枯寂凄冷之態(tài)。書畫藝術的風神氣韻,與他的氣質素養(yǎng)渾然一統(tǒng)?!爱嬋缙淙恕保皶鵀樾穆暋?,雖不絕對,但真正成熟的藝術家卻真是如此。而作為一個鑒定人,把握書畫家性格素養(yǎng)及其某一時期特定心理狀態(tài)對解讀他的作品無疑起有積極的作用。
趙孟頫《人馬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無論作字作畫
趙孟頫的作品都有一種雍容華貴的廟堂之氣。
有研究者因為趙孟頫此札中提及郭右之原藏的“王維、蘭亭二卷”,而作出《應酬失宜帖》應書于郭天錫收藏王維《孟浩然像》及趙?!短m亭》之后,即至元壬辰(1292)前后?!雹嵛也荒苷J同這一意見。先不說趙孟頫《應酬失宜帖》并未說明王維的作品是畫是書。是人物還是山水?蘭亭卷是一般的唐人摹本,還是唐代幾位著名摹帖專家如褚遂良、趙模等人的摹拓之本?是墨跡還是碑拓?總之,都未可確定。而王維的作品,光就周密一家著錄,在元代就至少有近十件在江浙一帶流通。唐宋人摹的右軍蘭亭,民間流傳的就更多。郭右之是一個活躍的收藏家,在他手中經過的未必僅王維《孟浩然像》一件,蘭亭就更是如此。因此根據這些不確定信息作出的判斷是缺少說服力的。
我們之所以不認同此札作于至元廿九年壬辰(1292),是因為1292年趙孟頫在京任職已六年之久,他與郭右之亦已三年沒有見面。(見《奉別帖》)不可能有“疊數干瀆”,“擲還三物已領”等頻繁往來。而郭右之也不可能那么快就知道“此番”為什么“應酬失宜”。如正像《趙孟頫致郭天錫應酬失宜帖考》的作者所說,趙孟頫的“遠役之憂”是因為外放,則顯然不合情理。種種理由前面已經述及,我要補充的是,趙孟頫至元二十九年外放,完全是出自他自己的要求,是他自己“力請”的。他對此應該早有心理準備,何況他離鄉(xiāng)遠出六年多了,“外放”對他已不可能造成《應酬失宜帖》中揮之不去的種種憂懼。事實證明,在外放前的大半年內,趙孟頫并未受到離京任職的干擾,一直保持著平和的心態(tài),這是有他當年的幾通書信可以證明的。其中一通就是著名的《致丈人節(jié)干札》,其中有這樣的話:“秋間先發(fā)二姐(夫人管道升)與阿彪(新生的兒子)歸去。⑩幾時若得外任,便去取也?!辈⒄f:“孟頫寓此無事,不煩憂念,但除授未定,卒難動身?!睋_灣學者姜一涵、陳葆真先生考證此札書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六月廿六日??梢娳w孟頫是早有調離京師的打算并“力請外補”的。所以雖談及“除授未定”仍十分平靜,絲毫未見有什么擔憂。而另一通致友人《希魏判簿札》與《致丈人節(jié)干札》寫于同一天。同樣顯得心安意定,“孟頫賴庇如昨”,說明一切安康,亦不見“憂煩不可言說”的焦慮。
《致丈人節(jié)干札》(臺灣地區(qū)藏)清雋俊爽
可見與右之二札間的發(fā)展脈絡。
《致宗元總管札》(中國嘉德2017秋拍lot467)
作于趙孟頫三十九歲時,書法圓厚
其款字與《致右之二札》同出一轍。
另一通寫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的書札便是趙孟頫《致郭右之二帖卷》之一的《奉別帖》。其中“今秋累輩既歸,孑然一身在四千里外,僅一小廝自隨,形影相吊,”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有專家考證出此札所說的“累輩”,正是趙孟頫的妻兒,所謂“既歸”,就是《致丈人節(jié)干札》中“秋間發(fā)二姐與阿彪歸去?!币蛑J定它書于同年十二月廿九日。且趙氏此札中所稱:“奉別以來已復三年,”也與趙孟頫《魏國夫人管氏墓志銘》所說“廿六年,以公事至杭,”?時間正合。而趙孟頫那次南歸后又確與郭右之見過面。?所以《奉別帖》作于1291年末是確切無疑的。這時候,正是趙孟頫即將外放濟南的前夜。但這封信與《致丈人節(jié)干帖》一樣,并未表現出對外放的任何憂慮與惶惑,甚至一字也沒有提及外放。
因此我認為上述三札都從反面證明了它們與《應酬失宜帖》并不寫于同一時期。《應酬失宜帖》中遇到的麻煩事與“外放”并無關系。
我所以覺得書札的敘事內容及其表達的心境有時可能是判斷其真?zhèn)渭皩懽鲿r代至為重要的依據,是因為人生的特殊經歷往往不會重復。就像趙孟頫將妻兒從北京送回故鄉(xiāng),是他一生中僅有的一次一樣,他在面對程文海征召時的尷尬境遇與因之而產生的復雜惶恐心情,在之后也再未出現過。他青年時代擔心的遠役,成就了他日后仕途的通達。雖然第一次外放濟南曾有過數年的壓抑,那也是到任后與上司因品格差異而在工作中產生齟齬所致,這是事先無法預計因此也不可能先期就擔憂的。所以說在與程文海交集前后的種種憂慮與煩躁心境,是十分特殊的也是唯一的。這是我們認同此札作于程文海約見不久的主要原因。因為如此,這通作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的早期書札,就顯得特別重要特別有意義。作為研究趙孟頫早期思想行狀的確鑿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它的歷史價值與學術意義是其它書札都無可替代的。
二札雖然都是趙孟頫較早之作,但它們的藝術價值仍不可低估。趙孟頫才華橫溢,他在書畫方面的才能早就嶄露頭角,加以勤奮與見多識廣,他的功力與才情在《應酬失宜帖》這件三十三歲的作品中已盡見端倪。此帖楷行錯綜,流麗俊美而應規(guī)入規(guī),不難看出智永與二王父子對他的影響,然雋秀從容已具有他自家風神。因為法韻兼?zhèn)?,所以十分耐看。不像宋代一味“尚意”的大部分書家,因流于率易而缺乏經久耐讀的藝術內涵。一種要力糾時習的革新精神已隱約于筆底。
《奉別帖》比《應酬失宜帖》晚六年之久,腕下顯然多了一份純熟樸茂之氣。因為內容述及朋友處境的變易與自己妻兒遠去的孤獨,故情緒激動,心手放達,于是奮筆疾書,波瀾迭起,然痛快中仍有沉著之致。雍容華貴是趙孟頫書法的主體風格,行草則極為少見。此件縱橫騰躍,性情畢露,就益顯其難能可貴。
兩件作品,一以理法勝,一以意氣勝,但從中已不難看出一個以二王為指歸,以復古求出新,有豐厚文化底蘊,有堅定的別具一格藝術主張的藝壇領袖正從江南邁向大都邁向全國。中國元代因為趙孟頫而終于開啟了藝術史的全新篇章。
注釋:
①李鑄晉:趙孟頫的《鵲華秋色》,見《趙孟頫研究文集》261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95年3月版。
?、诶铊T晉:趙孟頫的《鵲華秋色》,見《趙孟頫研究文集》261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95年3月版。
③《元人傳記資料》1256頁,中華書局,1987年9月版。
?、芙癫乇本┕蕦m博物院的米芾《珊瑚帖》后郭天錫跋稱:“米南宮珊瑚一帖,世之著名書也,乙酉春購于錢塘?!笨芍戾a至少至元二十二年甚至更早已活動于江浙一帶。(又見《壯陶閣書畫錄》卷四)
?、蓐愑绖佟囤w孟頫致郭天錫應酬失宜帖考》(見《書法》雜志,2015年10號第55頁)
?、尥踹B起《趙孟頫早期書札考》(《中國書法》總329期)
?、弋斀翊蟛糠謱W者都認為程文海奉旨搜訪頗有“強征”意味,而陳高華、余輝則持相反意見。(陳高華《趙孟頫的仕途生涯》、余輝《趙孟頫的仕元心態(tài)及個性心理》,皆見《趙孟頫研究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1995年3月版)
?、嘹w孟頫《送吳幼清南還序》(《趙孟頫集》卷六,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3月版)
?、彡愑绖佟囤w孟頫致郭天錫應酬失宜帖考》(見《書法》雜志,2015年10號第57頁)
?、馔踹B起《趙孟頫早期書札考》(《中國書法》總329期)
?《趙孟頫集·外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3月版,第292頁。
?據今藏美國弗利爾藝術博物館《王獻之保母帖》后郭天錫跋“至元己丑九月獲于趙兵部子昂”得知,二人當時不但在浙江見面,而且還有藏品交流。
本卷流傳序列
◆王惟儉
字損仲。祥符(今河南開封)人。萬歷二十三年(1595)進士,授濰縣知縣,官兵部主事、光祿寺丞、大理少卿、工部右侍郎等職。好書畫古玩,與董其昌并稱博物君子。
曾藏名跡:宋拓唐《云麾將軍李秀碑》,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1618年題跋于卷后。
◆王鴻緒(1645-1723)
初名度心,字季友,號儼齋,別號橫云山人。江蘇華亭(今屬上海)人。康熙十二年(1673)進士,官至工部尚書。是康熙帝十分親信的臣子,與張玉書等共主編纂《明史》。
曾藏名跡:五代·董源《龍宿郊民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元·趙孟頫《行書十札》卷,現藏上海博物館;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1698年題跋于卷后
本卷鈐藏?。簝褒S秘玩(二次)
◆汪廷璋(1700?—1760)
字令聞,號敬亭?;罩荩ń駥侔不眨┤?。雍乾之際兩淮鹽商祭酒,主持乾隆二十二年南巡時江淮接駕工作,獲贈奉宸苑卿。
曾藏名跡:五代·董源《夏山圖卷》,現藏上海博物館;宋·馬和之(傳)《詩經·小雅·節(jié)南山之什圖卷》,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本卷鈐藏?。和袅盥勗浭詹?/P>
◆伍元蕙(1824—1865)
字良謀,號儷荃,又號南雪道人。南海(今屬廣東佛山)人。道光年間欽賜舉人,拜刑部郎中。元蕙以藏帖最為著名,有《南雪齋藏真帖》十二卷、《澄觀閣摹古帖》若干。
曾藏名跡:元·趙孟頫《行書十札》卷,現藏上海博物館;元·趙孟頫《秀石疏林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元·王繹、倪瓚《楊竹西小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元·鮮于樞《草書杜甫魏將軍歌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卷鈐藏?。何槭嫌剽种魅?、儷荃審定(二次)、南海伍元蕙寶玩(二次)、伍氏儷荃平生真賞(二次)、南海伍氏南雪齋秘笈?。ǘ危?、伍元蕙儷荃甫評書讀畫之印、伍氏澄觀閣書畫之印
◆何昆玉(約1815—1889)
廣東高要人。擅醫(yī)術,精鑒古,善墨拓,富收藏。篆刻宗浙派,與吳中李錦鴻并稱。客灘縣陳介祺家,賞奇析疑,見聞日廣,鑒別尤精。
曾藏名跡:明·文徵明 《綠蔭清話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明·陳淳《紅梨詩畫卷》,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本卷鈐藏?。汉卫ビ?/P>
◆何瑗玉(1828-1896)
字叔子,號蘧庵,別號蓮身居士,何昆玉的胞弟。官翰林院待詔。
曾藏名跡:元·黃公望《富春大嶺圖》,現藏南京博物院;明·董其昌《山水畫冊》,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本卷鈐藏印:何瑗玉?。ㄈ危⒍讼问遄予ビ裉栟锯诌^眼經籍金石書畫印記
◆吳開浚
徽州(今屬安徽)人。
曾藏名跡:明·黃道周《柏石之壽》。
本卷鈐藏?。簩毶盒馁p(三次)、延陵(二次)、吳開濬珍藏宜子孫永保(四次)、吳開濬?。ǘ危鞘蠈毶?、寶山所藏、吳氏寶山平生真賞(二次)、開濬珍藏子孫永保、寶珊審定(二次)
◆趙濱彥(1856-1915)
字堅白,號渭卿。歸安(今浙江湖州)人。詩人北島曾祖父。頗得張之洞賞識,曾任湖北候補道、廣東制造局會辦、兩淮鹽運使等職。
曾藏名跡:宋·黃庭堅《砥柱銘》。
本卷鈐藏?。呵寰糜。ㄈ危?、寶蘇黃齋(三次)、渭卿欣賞(二次)、趙氏金石
◆陸心源(1838-1894)
字剛甫、剛父,號存齋,晚號“潛園老人”。歸安(今浙江湖州)人。咸豐九年(1859)舉人。官至福建鹽運使,多次剿平土匪。以鹽務損耗罪名參奏,終被削去官職。清末四大藏書家之一。
曾藏名跡:唐·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銘》,上海博物館藏;五代·周文矩《重屏會棋圖卷》(卷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南朝·梁武帝蕭衍《異趣帖》(卷一),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宋·王居正《紡車圖卷》,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本卷著錄于《穰梨館過眼續(xù)錄》卷二中。
◆陸樹藩(1868-1926)
字純伯,號毅軒,歸安(今浙江湖州)人。陸心源長子。陸氏藏書的繼承者之一。參加鄉(xiāng)試,中恩科舉人。1892年進京候職,得欽加侍讀銜,賞戴花翎,任內閣中書本衙門撰文,后任慶典撰文、方略館校讀官。1902年分發(fā)為江蘇補用道,先后任駐江蘇商議員、總辦江蘇商務局等職。1900年后,陸樹藩因救濟庚子年京津南下難民賠貼巨甚,又逢家族經商破產,銀號倒閉,舉家之力無以妥善保護藏書,遂放出意欲出售藏書的消息。日本漢籍目錄學家島田翰受聘于日本靜嘉堂文庫員,訪書江南,多次登上皕宋樓,得知消息后,即刻向日方報告。1907年4-6月,急于擺脫經濟困境的陸樹藩終將皕宋樓藏書全部賣于日本靜嘉堂。
◆陸樹聲
陸心源三子。陸心源有四子三女,長子樹藩,次子樹屏,三子樹聲,四子樹彰。 本卷鈐藏?。宏懯鲜逋鄹#ǘ危㈥憳渎曡b賞章、歸安陸樹聲考藏金石書畫印
◆山本悌二郎(1906-1991)
號二峰,齋名澄懷堂。早年留學德國,后歸國從事實業(yè)。曾歷任日本勸業(yè)銀行、臺灣制糖社長。最后進入政界,成為田中義一和犬養(yǎng)毅內閣的農業(yè)大臣。他通漢學,亦精于鑒賞,喜收藏中國書畫。山本悌二郎離開政壇后,晚年陷入財務困難,被迫售出部分藏品。唐·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傳),后歸阿部房次郎收藏,現藏于大阪市立美術館。如宋徽宗《五色鸚鵡圖》,現藏波士頓美術館;元·張渥的《九歌圖》,現藏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 本卷著錄于《澄懷堂書畫目錄》卷一中。
◆赤羽云庭(1912-1975)
本名源治郎,師事花房云山、角田孤峰。長于楷、行、草書。歷任《日展》(日本最高層次的書法展覽)評議員、太玄會副會長等職。
本卷于1961年參加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中國宋元美術展”,并收錄于其展覽圖冊中,記為“赤羽云庭收藏”。
部分出版物書影
《南雪齋藏真》,清·伍元蕙著,《廣州大典》總第388冊
《書苑》第六卷第四號,1916年(記其為“山本悌二郎藏”)
《書道》第六卷第二號,1937年
《書品》第七三號,特集·趙子昂尺牘,1956年
《元·趙子昂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尺牘八首》,1970年
《中國宋元美術展目錄》,1961年(記其為“赤羽云庭氏藏”)
《西川寧著作集》第二卷,1991年
《日中書法之傳承—謙慎書道會展70回紀念》,2008年
《中國書畫鑒定研究·王連起卷》(下),2018年
《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肆),張珩著,2015年
《澄懷堂書畫目錄》(卷一),山本悌二郎著,1932年
《穰梨館過眼續(xù)錄》卷二,清·陸心源著
《南雪齋藏真十二卷》,《叢帖目》(第二冊),容庚編,1981年
中國嘉德2019秋季拍賣會
預展
嘉德藝術中心
11/13-11/16
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丨珠寶翡翠
11/17-11/19
郵品錢幣丨珠寶翡翠
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
11/14-11/16
中國書畫丨瓷器及古董珍玩丨佳釀臻茗丨古典家具及工藝品丨古籍善本丨金銀器丨名人手跡
拍賣
嘉德藝術中心
11/16-11/20